苏州将构建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迈入海绵时代

苏州将构建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迈入海绵时代


来源: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数:

 

态的有效措施。其中,通过优化绿地种植结构,可以更好地发挥植被降温、增湿的作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传承水文化保护古城水系水巷

  打造水文化观光线

  水之于苏州,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更是贯穿2500多年历史人文的脉络。作为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支脉,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其中,苏州的水功不可没,不仅给城市带来了河街并行的独特格局、人家枕河的精致景观,还带来了水陆通衢、万商云集的繁荣盛景。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规划要求将苏州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与海绵城市工程有机结合,吸纳水文化遗产中蕴藏的治水理念、文化脉络等,例如,加强古城水系与水巷保护,将建筑、道路、河道和绿地公园等与水相关的元素串连起来,构成层次丰富、互相呼应的连续空间,让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水文化风貌更为鲜明生动。

  同时,规划提出要以苏州城区为核心开展水文化建设,在苏州古城保护区和海绵城市综合试点区建设水文化集中展示区,并且沿太湖线和运河线打造水文化观光线,还要结合水文化遗产和海绵设施打造水文化景观等。

  新看点都在这

  ●海绵城市布局规划

  规划提出,苏州要构建“凭临太湖,西水东水、五楔两带、内环外廊、多节点”的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其中,“凭临太湖”是指将太湖作为规划区最为重要的生态要素进行保护,发挥太湖生态、供水、防洪、景观等多种功能。

  “西山东水”指规划区西部自然存在的低山密林片和东部的河网湖荡片。其中,西山片区包括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藏书林公益林、清明山生态公益林等山、林要素,东水片区包括大部分城市建成区及阳澄湖、澄湖等周边湖荡的部分区域。

  “五楔”包括西南角“七子山-石湖-东太湖”、东南角“澄湖-吴淞江-独墅湖”、东北角阳澄湖、西北角三角咀、西部“阳山-天平山-灵岩山”5个绿楔。

  “两带”是指南北向穿越规划区的京杭运河带和东西向贯通规划区的胥江-娄江运河带。

  “内环”是指规划区范围内的古城内河环。“外廊”指元和塘、西塘河、上塘河、老运河、葑门塘、外河、斜塘河、胥江等主要水系通道和滨河绿地。

  “多节点”是指规划区范围内一定规模的湖泊、绿地,在空间格局中起到重要的节点支撑作用,成为雨水调蓄、净化、利用的场所。

  ●城市建筑和景观

  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将以“滞、蓄”设施为主,优先保护和修复毛细水体的自然蓄滞功能,配合雨水渗透、雨水净化和利用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以达到径流总量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要求。中心城区公共海绵设施有防洪排涝河道、大型湿地、湖泊、市级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

  ●海绵型公园与绿地

  海绵型公园通过内外联动,将雨水花园、湿塘沟渠等与城市水系、河道相互连通,并使园区内部的集水、蓄水、排水设施与市政管网设施进行衔接。海绵型绿地主要起到重要廊道作用,其建设强调与其他海绵设施衔接,统筹协调开发地块内部的雨水管理。在绿地树种选择上,优先选用本土植物,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以及耐涝又抗旱的植物等最为适合。

  ●海绵型道路与广场

  其主要思路是变快速汇水、排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城市道路、广场对雨水的渗、滞、蓄能力。新建道路的绿化带采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形式,在道路侧石预留雨水蓄滞通道等,增加道路绿地的雨水吸纳能力;城市广场因地制宜采用下沉式结构,或者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最大程度减缓雨水径流。

  ●海绵型建筑与小区

  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要率先落实海绵型居住区建设要求。新建住宅小区要规划建设雨水系统;推广建筑雨水收集利用和屋顶绿化技术;小区室外步行道、停车场采用透水铺装。

  机关、

|<< << < 1 2 3 > >> >>|


相关内容

·第一批90后即将迈入30岁:恋爱消费成压力源,男性压力大于女性

老盈盈

 

·杭州助力构建长三角城市“幸福圈”

佚名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学习型城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佚名

 

·构建学习型组织 促进教师主动成长

佚名